索引号: 13570039/2013-00505 主题分类: 其他 发布机构: 双桥区潘家沟街道办事处
成文日期: 2013-10-27 文件编号: 有  效  性: 有效
巧搭平台解纠纷,汇聚力量促平安--双桥区潘家沟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调解新方法
2013-10-27 20时13分浏览次数:
承德市双桥区潘家沟街道办事处在平安社区创建过程中,从基础工作入手,积极探索矛盾纠纷调处新途径、新方法,创办了巧茹调解室,以此为平台,发挥民间力量作用,最大限度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,调处在萌芽状态,有力地推动了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。

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、复杂化的特点。巧茹调解室所在的大佟沟社区是个老旧小区,各类矛盾纠纷多发,居民迫切需要有一个便捷的说事评理、表达诉求的平台。针对这一情况,以张巧茹为代表的一些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,积极谋划建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,方便群众解决矛盾,为社区稳定把好第一道关口。街道办事处、社区因势利导,创造条件,全力支持,巧茹调解室应运而生。主要做法:

一是在建设上因势利导。领办人张巧茹是土生土长的大佟沟人,从事调解工作15年,既有威望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,在社区调解工作中发挥作用非常突出。街道工委、办事处领导把此项工作当做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典型来抓。他们选派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全程指导巧茹调解室开展工作,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、做法,在辖区内推广。同时,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巧茹调解室的先进事迹,扩大影响力,逐步打造出一个在市区叫得响的社区服务管理新品牌。

二是在工作上大力支持。为建好巧茹调解室,街道工委、办事处和社区在资金和办公条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舍得投入,为调解室解决了20平米的单独办公用房,并购置了新桌椅,配备了电脑、电话等办公设施。司法所派专人指导帮助调解室工作,调解范围、调解程序、规章制度规范上墙,使当事人一目了然。设立意见箱,及时接受群众监督和信息反馈,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、专业化、常态化。

三是在方法上力求实效。巧茹调解室的工作人员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,摸索出了多方联动法、责任划分法、单独谈心法、人情感化法、冷却处理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解办法。遇有家庭纠纷,通常采用冷却处理法。首先稳住当事人的情绪,平和当事人心态,待双方都冷静消气后再进行调解,避免在气头上激化矛盾。对于一些涉及经济利益的纠纷,通常采用责任划分法,依据法律合理划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。调解中,巧茹调解室针对矛盾纠纷发生的不同情况,十分注重与当事人的心理沟通,善于创造和谐的调解环境,对症下药,巧妙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,使当事人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,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调解效果。

四是在力量上力求整合。随着矛盾纠纷的日益复杂化、多样化,单凭社区或个人的力量进行调解显得力不从心。为此,街道办事处加强与各级各部门沟通协调,凝聚调解合力。邀请区司法局定期派专人进行培训,组织调解人员参加人民陪审工作,提高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调解能力;组织相关站所定期开展法制宣传,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,依法有序表达诉求,增强共创和谐社区的责任感,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;聘请律师做顾问,帮助解决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,保证调解工作的公平公正。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、不同层次专业人员参与调解的合力。

巧茹调解室的建立,首先顺应了基层调解工作的现实需要。居民不出社区,一些一般性矛盾纠纷就能得到妥善解决,既方便了群众,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,又减轻了诉累。二是顺应了创建六无平安社区的工作需要。能调则调,在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,消灭在萌芽状态;需要多方参与调解的纠纷,及时与社区沟通情况,协调有关方面参与调解,稳定了当事人的情绪,避免因久拖不决而引发的纠纷激化、个人极端事件、民转刑案件,减少了群体访和越级访,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。三是顺应了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需要。巧茹调解室的建立为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平安建设搭建了平台。在街道、社区的引导和组织下,辖 区内有7个调解组织,100多人参与调解,一大批老党员、老干部、平安志愿者参与到调解和平安创建活动中来,壮大了平安建设队伍,形成了创建合力。

2010年成立以来,巧茹调解室每年平均免费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,调解成功率达90%以上。防止纠纷激化30余起,实现了小事不出院户,大事不出社区,矛盾不上交的目标,为社区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,先后被评为省、市优秀人民调解室。

为使巧茹调解室发挥更大作用,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。一是抓投入保障,满足工作需求。扩大办公面积,设立调解室、办公室、资料室,完善各项规章制度,做到标识、场所、流程、案卷、台帐五规范,努力打造标准、温馨、亲民型调解室。二是抓队伍建设,完善调解网络。在社区,加强以党支部副书记为调委会主任、若干居民代表为调解委员的调委会建设;在居民小区,设立以业主委员会主任为调解组长的调解小组,形成网格化的调解和信息员队伍。依靠社区内退休的法官、检察官、公安干警及热心调解工作、具有一定调解经验的居民参与调解工作,变单人调解为多元调解。三是抓成果提升,扩大社会效益。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,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变成进百家门、问百家事,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过程。充分发挥社区调解员熟悉情况、贴近群众的优势,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。四是抓方法创新,打造服务品牌。着力推行2412工作法(壮大调解员、信息员2支队伍;实现与社区中心工作、重点工作、安全稳定工作、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4个对接;筑牢第一道防线;实现工作机制、方法2个创新)。努力打造党和政府满意,人民群众信赖的社区服务品牌,为平安、和谐、文明社区建设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