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时节,位于城区中心位置的二仙居旱河,河清岸绿、碧波如镜,用一泓碧水激活了一城烟火。
几年前,这里还是另一副模样,二仙居旱河因其河道脏乱差兼臭味难闻,也曾成为周围居民心中挥之不去的愁。
“以前河道里堆满了垃圾,夏天臭气熏天,大家都不敢开窗户。”家住旱河边天泽嘉园小区的刘大爷说,如今可好了,煞风景的旱河成了美景,河两岸道路平整、廊桥相连,没事的时候出来走走,心情舒畅。
曾经“脏乱臭”,而今“净绿美”,二仙居旱河的蜕变是承德市双桥区水生态保护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。
这一幅幅生态宜居光景的背后,是双桥区水务局坚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导向,通过以河长制为平台,创新思维,系统实施河段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,形成系列长效机制,不断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平,让穿城而过的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百姓的“幸福之水”。
打开手机“河长云”APP,沿着村里的河岸边走边查看,将问题用手机拍照,注明详细情况和具体位置,提交到系统后台,问题则会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解决,这就是一次巡河过程。贾腾飞既是贾营村党支部书记,也是双桥区的村级河长,这样的日常巡河工作,已成为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。
近年来,双桥区深入推行河长制,将全区各条河道均纳入河湖管理体系,建立了区、镇、村三级河长制组织架构。设立各级河长154名,同时设置河长信息公示牌125块,公示牌上河长人员信息和电话信息等公开透明,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和问题反馈。加强统筹协调,严格河长巡河频次管理,及时处置解决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。今年以来,各级河长共巡河8354次,发现涉水问题11件,完成整改11件,问题整改率达到100%,实现了巡河、治河、护河常态化。在区、镇、村三级河长制的共同努力下,双桥区辖区内的河流已经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百姓家门口的诗意栖居之地。
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,沿着武烈河畔悠闲散步,南园社区的居民唐立军细细品味着水清树绿的好风景,十分惬意。每天早晚,在家门口尽情享受如此美好的时光,已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。
如今,武烈河中野鸭嬉戏、水草飘摇,河边两侧绿道郁郁葱葱,回廊栈桥古色古香。河畔还增加了健身器械、休闲座椅、人文展示、健康宣传和观景平台等设施。贴心的便民设施和沿途的良好的水域生态,让河畔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2022年,双桥区实施了中心城区三条旱河综合整治、二仙居旱河生态治理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等水域综合整治工程,累计完成清淤疏浚11.65公里,新建及加固护岸6.87公里,新建人工湿地2.73万平方米,砌筑漫水坝50座,生态湿地挡墙106座,增加河道两侧护岸栏杆4.06千米,新建通行桥11座,拆除河道违章建筑25处。同时,栽植各类水生植物1.22万株,修建景观游步道4座,完成景观亮化布线2500米,安装照明灯饰1514套。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工程,双桥区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修复保护,沿河景观有了明显的改善提升。
双桥区建立完善横向联动、上下贯通的督导检查工作体系。聚焦河湖问题、河湖长履职和制度落实,充分发挥部门联动监督作用,常态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,严格跟踪检查、考核问责等工作,及时查纠整改存在的问题。加强对推行河长制决策部署落实、履行河长制主体和监管责任的监督。对于破坏河湖生态等重大违法问题,提起公益诉讼,充分发挥检查监督作用。进一步拓宽发现问题渠道,发挥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的作用,做到问题发现一起,解决一起,警示一方。
河是一座城的灵魂,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质生活。静静流淌的武烈河,用一泓碧水,润泽了一城人民的美好生活。